八字命理中的“十一曜”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术语,不同流派可能有不同解释,但通常结合了传统七政四余(七政: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;四余:罗睺、计都、紫气、月孛)的体系演变而来。以下是常见的两种解释方向:
1. 七政四余的扩展
在七政四余(共11星)的基础上,部分流派会进一步细分或调整,形成“十一曜”:
七政(7颗):
太阳(日)、太阴(月)
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
四余(4颗):
罗睺(北交点)、计都(南交点)
紫气(木星余气)、月孛(水星余气)
合计11颗,统称“十一曜”。这是最主流的解释,尤其在古法占星和子平术结合时使用。
2. 神煞体系的补充
少数流派会将神煞纳入“曜”的范畴,例如:
传统七曜:日、月、火、水、木、金、土
加上四颗虚星:如紫炁、月孛、龙首(罗睺)、龙尾(计都)
或加入其他神煞:如天乙、玉堂、文昌等,但这类组合较少见。
需注意的特殊情况
道教十一曜:在道教星斗崇拜中,十一曜可能包括“太阳、太阴、北斗九皇”(共11星),但这与八字命理关联较小。
印度占星影响:罗睺、计都源自印度占星,部分流派会加入其他虚星如凯龙(非传统)。
若您看到的具体命理资料中提到“十一曜”,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。主流命理中通常指七政四余的11颗星曜,但不同文献可能略有差异。可参考《果老星宗》《星学大成》等古籍,或咨询相关流派传承人以确认具体定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