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八字命理中“旺衰断命”理论的最早系统记载,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主要源自以下两部唐宋时期的古籍:
1. 《李虚中命书》(唐代)
托名于唐代李虚中(),实际可能成书于晚唐或五代。
首次系统提出以出生年月日干支推命的“三柱法”,虽未完全形成后世“旺衰”体系,但已蕴含五行强弱平衡的思想雏形。
书中强调“得时者旺,失时者衰”,为旺衰理论奠定基础。
2. 《渊海子平》(宋代,徐子平著)
北宋徐子平(活跃于1011世纪)在李氏三柱法基础上增加时柱,确立“四柱八字”体系。
明确提出“日干为主,专论财官”的旺衰判断框架,系统记载了十神、得令失令、通根透干等旺衰分析要素。
被公认为八字旺衰断命的成熟理论源头,后世所有流派均由此发展。
其他重要补充:
更早的汉代《论衡·命义篇》等文献虽有五行禀气之说,但无具体旺衰操作方法。
明代《三命通会》和清代《滴天髓》是对旺衰理论的深化完善,非最早记载。
若论思想萌芽可追溯至《李虚中命书》,而完整的旺衰断命体系则首见于《渊海子平》。两书共同构成八字旺衰理论的思想源头,其中《渊海子平》对后世影响更为直接。现传版本均经历代增补,建议研究者比对唐宋原典与后世注本以考辨源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