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命格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命运的分析概念,其源头可追溯至多部古代典籍,但最核心的文献及发展脉络如下:
1. 《周易》(西周春秋战国)
虽未直接使用“命格”一词,但通过八卦、阴阳五行推演吉凶的理论,为后世命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,堪称命格思想的雏形。
2. 《吕氏春秋·命禄》(战国晚期)
其中“命”与“禄”的论述,将命运与个人禀赋联系,可视为早期命格理论的雏形。
3. 《论衡·命义篇》(东汉·王充)
明确提出“命有三科”(正命、随命、遭命),系统讨论了先天命运的决定性,是命格理论的重要发展节点。
4. 《李虚中命书》(托名唐代李虚中)
现存最早的专论八字命理的著作,将生辰与五行结合推演命运,标志“命格”概念的实际形成。
5. 《渊海子平》(宋代·徐子平)
确立四柱八字体系,使“命格”成为可量化分析的模型,成为后世命理学的标准范式。
“命格”作为术语可能定型于唐宋命理学著作,但思想根源在《周易》与汉代命论。若指具体八字命格系统,则以《李虚中命书》和《渊海子平》为里程碑。汉文化中的命运观实为渐进过程,需结合多部经典理解其演变。